爱游戏app登陆入口规律运动的人竟然骨质疏松?医生提醒:随便运动不能达到健康目的据健康时报消息,宋建钧毕业于体育专业,学生时期的他,曾设想自己以后可能是一名体育老师,但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医院工作。如今,宋建钧已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工作了10年。
2016年10月25日,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建立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库”,标志着“体医融合”成为一项国策。
与此同时,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郭建军开始尝试将体育和医学进行有机的融合,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和康复治疗师宋建钧也开始将体医融合带到医院。
穿过首都儿研所门诊大楼,在儿保楼8层的运动体能中心内,运动体能门诊出诊医生正在为一名10岁的患儿查体,“家长说孩子总是感觉骨头疼痛,经检测发现,骨密度严重不足,这个孩子患有骨质疏松症。这么小的年纪,怎么患上‘老年病’?”这让医生非常不解。
“如果长期只进行单独的游泳训练爱游戏平台,容易缺乏骨质健康所需的‘力的刺激’。”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专业研究生陈赞雄很清楚,要改善患儿的骨质健康状况,就应该增加适应强度的撞击训练、抗阻训练、弹跳训练等骨质增强型运动。
自2023年4月首都儿研所运动体能门诊开设之初,陈赞雄等三名首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就加入到儿童青少年运动功能测评和运动处方的指导中。在这期间,他见了很多这样的情况,“运动需要搭配,单一的运动类型很难满足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运动健康要素。”
郭建军曾在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学习预防医学,后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学习运动营养学,毕业后一直研究给运动员搭配营养品,2002年被调入国家举重队做科研教练。
“我当时在队里发现,好几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代谢性疾病。每天都有固定训练的运动员竟然不健康 ?” 这让郭建军很吃惊 ,这一经历让他明白,“原来运动和健康并不直接相关,随便运动并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2007年,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当时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郭建军走进社区,为居民普及体质检测。
“当时有一个40多岁的女性,工作基本天天坐办公室,她跟我们说她每天都会进行锻炼,但经过我们的评估,她的体质健康总得分比较低。”郭建军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她每天的运动只有瑜伽,没有其他类型的运动。
“这位女性的心肺功能得分很低,而心肺功能又是体现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指标。”郭建军解释,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部位都是有限的爱游戏平台,一个人如果只进行单一的运动不是最佳的运动选择。
郭建军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体医融合是发挥体育科学和医学的各自优势,重新认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通过理论和技术的重构、政策和人才、场所等资源的充分融合,为全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指导服务,更好地预防疾病、促进全人群健康 (不仅服务健康人,还服务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全新健康服务。”
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八段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治疗室,宋建钧正带领几名慢病患者进行肺康复治疗。
70岁的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宋建钧还记得,2016年陈女士刚到门诊时,爬几层楼梯都会剧烈气喘,曾三次因为肺癌进行手术治疗,还同时患有哮喘,第三次手术后,进行为期8个月的药物治疗,气喘、乏力症状不见好转。
李光熙建议她进行肺康复疗法后,陈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随宋建钧开始运动训练。在进行数次肺康复锻炼后,陈女士的气喘症状发生变化,逐渐好转。
“来这里后,我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宋建钧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监测血氧、呼吸、心率。效果的好处是一点点体现出来的。”陈女士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我今年已经登顶了武当山,是老年团里少数几个完整爬完全程的。”
用体育的视角看临床、用体育的思维解决临床中的部分问题,这是“体医融合”最早的雏形。在这一雏形背后,离不开一张“运动处方”,而这张处方就是“体医融合”的核心。
“2017年前后,为了推行这一理念,我基本天天往医院跑,最开始是对几位较严重的心衰患者使用‘运动处方’。”郭建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时通过体医融合的运动干预,五位心衰患者都恢复得很好。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展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19年9月17日,《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体育+”行动,促进融合发展,推动体医融合。
“很多慢病是可以通过运动改善的,都不应该仅仅依赖药物治疗。”李光熙介绍,在慢病管理中,医疗应退一步,体育应进一步,通过运动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变患者体质,降低对药物的依赖。
如何练、练多久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尤其对于运动风险较大的特殊体质人群 , 如老、弱、病、残、孕人群,科动更加重要。
郭建军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有此类需求的患者可以到有条件的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运动评估,根据运动的风险分层分类,并推荐相应的运动场所和相应的运动指导师进行运动,要坚持定期由医生复查,确保运动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效果。
“运动处方没有指定的一种或几种运动形式,要在综合评估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后,做出一个综合的运动计划,如一个人一天按照运动治疗师的计划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并同时辅以呼吸训练、饮食等指导。”郭建军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运动处方”并不复杂,并且可以有共性,未来能多人运用一张处方,为“体医融合”在社区开展铺路。
“现在我们医院的‘肺康复训练’一节课大约一个小时,收费在100元左右。医保报销后,只需要15~20元左右。”李光熙介绍,对于部分需要呼吸康复慢病患者,通过“医疗退一步,体育进一步”的方式,让体育康复训练占据主导,而看病、吃药成为一种辅助手段,这是性价比非常高的“良药”。
在广安门医院,通过呼吸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等医生的检查和诊断,部分慢病患者加入了宋建钧辅导的康复训练,进行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同时辅以血氧爱游戏平台、呼吸、心率的检测。初始的计划大约为一个月,而如今部分患者已经坚持练习了5年以上,肺功能明显提升。
长期参与肺康复训练的老张(化名),从肺功能只有30%慢慢提升到54%,如今达到0%,完成了从活动受限到维持正常呼吸的转变。
李光熙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国有条件的医院和科室都能够开展体医融合,让有需要的患者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让更多人能够拥有自己的“运动处方”,郭建军建议,重构体医融合理论体系,凝聚最大理论共识;倡导推进体医融合保障政策,促进完善多部门协同的体医融合工作机制;加大体医融合的相关科学研究,加强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和标准体系。
陈女士说,“跟随宋老师运动快 8年了,大家都不相信我得过肺癌。‘运动处方’让我生活得更轻松舒畅。”